有錢就有安全感?香港存款保障委員會每年都會做「儲蓄安全感」調查,2024年最新數據顯示,每人每月平均儲蓄金額達HK$9,800,係六年以來新高。調查更指出香港人平均要儲到HK$103萬先有安全感!
望住調查結果,再睇睇銀行戶口,可能會不禁慨嘆為何年年都話儲錢,但又總是易知難行?
你欠缺的,可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儲蓄習慣。
美國杜克大學學者研究指,人類40%行為皆出於習慣,因此,正確的理財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模式以至財富管理影響至深,是邁向豐盛人生的重要一步。但點樣先可培養儲蓄習慣,擺脫「月光族」?
1) 訂立儲錢目標
目標是培養儲錢習慣的起點,當心中擁有渴望實現的目標,就有熱情與動力追求自我改變。「我點解要儲錢?」「儲到錢可以做啲乜?」由買樓、結婚、生B等人生大事,以至進修、買車、旅行、換手機都可以是儲錢的理由。
假如你未搵到儲錢的動力,亦不妨以儲蓄應急基金為目標,以應付突如其來的狀況,應急基金所需金額,應足以支付至少6個月生活費。你可按個人情況調節目標,最重要的是,你要建立儲蓄目標,否則只會茫茫然不知自己為何事慳錢。
2) 由細金額開始,持以以恆地每日儲錢
儲錢習慣可從日常實踐中不斷鞏固及增強。美國萊斯大學學者Utpal Dholakia引述心理學家Wendy Wood及Dennis Rünger研究指:「關聯及獎勵學習機制抓着習慣形成的緩慢、漸進本質,從而鞏固習慣。每重複做一件事,與程序記憶相關的認知及神經機制都會出現細微變化…… 情境線索與回報之間的認知連結續漸增強,當情境線索再次受到鼓勵,人們就預備好做相同的事。」
因此,Utpal Dholakia認為,哪管你每日只儲到1、2蚊,你都必須儲錢,令儲蓄成為你腦海中牢不可破的信念及習慣。如果一開始就將目標定得太高,你可能會因無法達標要感到受挫。所以,你最好由較低門檻起步,成功後才慢慢調高難度,由每月儲HK$500,成功後,逐步提升為HK$1,000、HK$2,000、HK$5,000。
3) 購物前,請三思與取捨
你想個個禮拜食自助餐,又想儲錢去旅行,但若然收入不足以應付兩者,你就要學懂取捨。關鍵是,每次購買前都要撫心自問:「我係咪真係有需要買?係咪真係要即刻買?」戒除幾項日常生活中不必要洗費,你可能只需3個月就儲夠錢去日本。
假設你想買一個名牌新手袋,事前請問問自己以下三個問題:
「買咗之後,會唔會影響我儲錢目標?」如果買手袋會影響你實現目標,你是否仍然甘願去買?
「我可唔可以等多兩日先買?」有時候,購物慾只係一時衝動。不妨畀自己兩日冷靜期,衡動過後你或更了解自己真正需要。
「呢個袋等同我3日人工,係咪真係物有所值?」計一計你要付出多少時間及努力,先至買到這物品,有助衡量這物品對你的價值。
4) 制作個人預算及記錄開支
如果你已試過努力儲錢,但錢總是不知不覺地溜走,那麼你需要一套有系統的理財方式。除了用excel或紙筆記賬外,最簡單的方法用手機安裝個人理財應用程式,訂立每月預算及儲蓄目標,然後記錄日常開支,再透過應用程中的分析報告,檢討哪些開支是用得其所、哪些是揮霍消費。
譬如Planto app設有「每月重複開支」分析功能,可列出你每月繳交電話費、Netflix、iCloud、健身會藉等定期開支。你可從中檢視邊啲係你唔再需要的訂閱服務,節省不必要支出。
5) 為儲蓄設定「獎賞機制」
想養成好習慣,不只要自律,更需要適當的鼓勵。如果你在每次達成儲蓄目標時,都給予自己小獎勵,能讓儲蓄過程更有樂趣,使自己能持之以恆地養成儲蓄好習慣。
舉例說,當你完成儲蓄相等於6個月生活費的應急基金目標時,可以用一次家庭聚餐犒賞自己,或為買一本早就想買的書、衣服等。這些小小獎賞,能提醒自己「儲錢是有回報」的,使建立儲錢習慣的過程更加持續和愉快。但要注意,「獎賞」的支出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避免本末倒置,破壞整體儲蓄進度。
讓儲錢成為習慣,需要幾耐?
到底要堅持幾耐,先可令儲錢成為生活習慣?坊間流行所謂「21日效應」說法,起源於1950年代整形醫生Maxwell Maltz的主張,指出病人普遍要至少21日先適應新的義肢。但心理學界認為這單靠個人觀察所得的理論太粗疏。
倫敦大學學院健康心理學研究員Phillippa Lally安排96人進行為期12周實驗,參加者選擇培養「邊食飯邊飲水」、「晚飯後去跑步」等習慣,結果發現人們養成習慣需時18日至254日,而平均需要66日,可見建立新習慣所需時間因人而異。
在養成儲錢習慣的過程中,外在引誘、突發事情、個人意志等因素,都可能令你目標不似預期。但無論如何,時間是孕育新習慣的最佳催化劑,只要持之以恆,終有一日儲錢會成為你生活習慣一部份。當儲錢成為你自然不過的行為,你就再毋須為慳錢感到爭扎及苦惱,無痛擺脫月光族!
推薦閱讀:儲錢方法〡25個簡單方法 幫你加快儲錢 擺脫月光族
熱門投資戶口收費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