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4月2日簽署行政令執行全新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政策,涵蓋全球所有國家,消息一出隨即在全球貿易市場掀起軒然大波。這次美國對各國徵收的關稅不一,究竟是如何計算?了解對等關稅的背景、目的、同時關注特朗普最新的關稅政策,可助你的投資有較明確的方向,制定出合適的投資策略。
甚麼是對等關稅?
特朗普提出的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是指美國將向對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與該國對美國出口商品相同稅率的關稅,只因特朗普因為過往其他國家對美國貨物徵收高關稅或採取不公平貿易行為,導致美國在2024年貿易逆差高達9184億美元(約7.2萬億港元),於是希望透過對等關稅保護美國本土產業、減少貿易逆差和促進公平貿易。
新的關稅政策在美東時間9日午夜,即香港時間4月9日中午12時01分生效
對等關稅的計算方式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在其網站發布了對等關稅的計算方法,用來計算美國向每個國家將徵收的關稅。

對等關稅公式的核心是與美國貿易逆差愈高的國家,會被徵收愈高的關稅,茄如果一個國家只向美國出口,而完全不進口美國商品,那麼依公式計算將會被徵收接近100%的關稅。
根據公式,貿易逆差較大的多個經濟體都被徵收高額關稅,如中國(34%)、越南(46%)、柬埔寨(49%)、泰國(36%)、孟加拉國(37%)、台灣(32%)。
特朗普最新的關稅政策
部分產品免徵稅
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US Customs and Border Protection)在4月11日更新了關稅指引,豁免了智能手機、電腦與周邊設備,包括半導體製造設備,、通訊設備、儲存設備、錄音設備、資料處理機器和印刷電路板組件將在豁免清單內,不受對等關稅的影響。
暫停徵收「對等關稅」90天
在4月10日凌晨1點,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Truth Social發文表示,有超過75個國家主動向美國商討解決貿易爭端,而且這些國家未以任何方式對美國進行報復,對於這些國家將暫停執行「對等關稅」90日,並在此期間降低關稅至10%。
惟中國的報復性行動,因此美國將對中國徵收的關稅提高至125%,即時生效。
對中國累計加徵104%關稅
美國4月2日對宣布中國加徵34%關稅後,中國作出回擊,向美國商品徵收34%報復性關稅,特朗普要求中國在4月8日前撤回報復性關稅的舉動,但中國並沒有作出回應,美方因此將對中國加徵額外50%的關稅。 再加上美國3月初對中國實施的20%關稅,美方對中國的累計關稅稅率將增至104%。
對等關稅帶來的影響
股票市場動盪
在特朗普宣佈對等關稅政策後,全球金融市場即刻陷入動盪,美股連續多日弄跌,在4月4日時更創下2020年3月疫情初期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收市時道瓊斯指數下跌了5.5%,標普500下跌了5.9%,納斯達克也下跌了5.8%。中國、新加坡、印度、日本、韓國、歐洲等股市都大幅下挫。
而恒生指數在假期後4月7日一開市即大幅下跌,全日跌3,021點,單日跌幅達13.22%,是恒指歷來最大點數跌幅。投資者憂慮貿易戰升級,會導致全球最大經濟體的球美國經濟增長減緩,甚至有機會陷入經濟衰退,拖慢全球增長步伐。
貨幣市場波動
對等關稅目的是在減少美國貿易逆差,但也可能導致全球對美元的需求下降,美元指數有機會回落,長線有走弱的風險。而中國被徵收高額關稅後,因中國對美出國口成本上升,企業利潤受壓,短期內人民幣或因出口壓力而貶值。然而,若中國成功將商品出口轉向東南亞或歐洲等市場,人民幣或有反彈空間。外匯投資者需時刻留意兩國的政策動向。
供應鏈轉移
這次雖然美國對多個國家都徵收了高額關稅,但是不出1日就暫停執行,唯獨對中國仍需徵收高額關稅,致使進口美國的中國商品的成本大增,有機會迫使企業尋找替代供應鏈,如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供應鏈重組為新興市場帶來機遇,但亦需注意地緣政治風險對投資的潛在影響。
重新調整資產配置
不同板塊或多或少都受到關稅政策影響,而科技同消費品板塊等依賴進出口的行業就首當其衝,相反,美國本土製造業有機會因關稅保護而受益,在尋找有潛力的板塊時,需注意對等關稅引的不確定性,使產資金從高風險資產轉向避險資產,投資者最好重新評估風險承受能力,減少持有過多高波動資產,增加避險資產的配置比例。